top of page
  • Whatsapp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 Petmento
搜尋

面對寵物離別:尊重自己的悲傷節奏

  • 作家相片:  Sage laGreen
    Sage laGreen
  • 9月20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ree


寵物不僅是生活中的夥伴,更是許多人心靈上的家人。當這樣珍貴的生命走向終點,我們往往會經歷深刻而複雜的哀傷過程。著名心理學家 Kübler-Ross 提出的「悲傷五階段」——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憂鬱與接受—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自身情緒的框架。然而,這五階段並非線性過程,也不應被視為必須逐步完成的清單。每個人的悲傷都有自己的步伐與節奏,可能在不同階段之間來回擺盪,也可能以獨特的順序和強度呈現。


 社會文化常常對喪親者施加「必須堅強」的壓力,這種無形的要求使許多人誤以為應該快速走出傷痛,否則就是軟弱或不夠成熟。親友善意的安慰,如「別難過了,再養一隻就好」或「牠只是隻動物」,反而可能加深當事人的孤獨與自責,使他們不敢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。然而,強行壓抑未妥善處理的哀傷,表面上看似堅強,實則可能導致情緒的反噬,甚至引發延遲性哀傷或長期哀傷障礙等更嚴重的心理問題。


延遲性哀傷可能使人在未來某個不相關的時刻突然崩潰,而長期哀傷障礙則會讓人持續處於强烈痛苦中,難以重回正常生活。因此,與其急於「變好」,我們更應學會尊重自己的哀傷節奏。允許自己哭泣、回憶,甚至暫時逃避,都是自然且必要的情緒調適過程。


你可以透過具體的方式表達對寵物的懷念,例如整理照片、寫下共同經歷的故事,或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。同時,試著與理解你的人分享感受,或者尋求專業心理支持,都是健康面對悲傷的方式。


最終請記得,哀傷的深淺並不代表愛的深淺,而走出傷痛也不意味著遺忘。當你願意接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,才能真正與逝去的夥伴建立一種新的連結,並在時間的陪伴下,逐漸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